2015-10-19 11:31:09来源:武汉北大青鸟光谷校区作者:北大青鸟宏鹏光谷校区
阅读能带来什么好处?对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学子们,武汉北大青鸟光谷校区名师指导。阅读一切都可归纳为一则简单的两个层次的公式:
你读得越多,理解力越好;理解力越好,就越喜欢读,就读得越多。
你读得越多,你知道得越多;你知道得越多,你就越聪明。
与危言耸听者的说法正好相反,美国并非文盲,一般美国学生都能阅读。在21岁到25岁的毕业生中,有95%可以使用印刷信息(简单句组成的段落)做日常工作,63%继续深造;而在1940年,继续深造者只占20%。今日的学生与祖父母那一代相比,思考的问题并不少,思考的速度也不慢。其实现在的学生更聪明。但今日的世界日新月异,一个人生存所必备的条件要比1940年复杂多了。多数美国学生,尤其是弱势群体,由于进步有限,难免会跟不上时代。美国70%的工作阅读材料至少相当于九年级程度。
有什么事能像阅读一样做起来简单却成效显著呢?
读书给孩子听就像和孩子说话,同样基于以下的理由:树立孩子的信心,带来欢笑,拉近彼此的距离;告诉孩子信息或向孩子解释问题,引发孩子的好奇心,激励孩子。在朗读中,我们还可以:
在孩子的脑海中,将阅读与愉悦联系在一起。
创造背景知识。
建立词汇基础。
树立一个阅读的典范。
让我们看看阅读者是如何培养出来的。许多教育界人士忽略了两项有关阅读的基本“人生事实”。少了这两个定律的相互作用,教育改革的成效将微乎其微。
阅读定律一:人类是喜欢享乐的。
阅读定律二:阅读是积累渐进的技能。
现在我们来研究定律一:人类是喜欢享乐的。对于能给自己带来快乐的事,人们会自愿地反复去做。我们去自己喜欢的餐厅,点自己喜欢的食物,听自己喜欢的音乐电台,探望自己喜欢的亲戚。反之,对于自己讨厌的食物、音乐及亲戚,我们则避之恐不及。这不是一条定律,更是一个心理上的事实。当我们的感官将电子与化学信息发送到大脑中的“有趣区”或“无趣区”时,人就会作出正面或负面的反应。
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一位杰出的动物心理学家,将所有行为分成两种简单的反应:接近与回避。我们接近带来快乐的事,回避带来痛苦或不愉快的事。
愉快就像胶水一样,能粘住我们的注意力,但只朝喜欢的方向吸引。当欣赏一部电影时,我们就会沉浸其中;不再喜欢时,这种投入的情绪即告中断。这种情况几乎适用于所有我们愿意去做的事。每当我们给孩子朗读时,就会发送一个“愉悦”信息到孩子的脑中,甚至将之称为“广告”亦不为过,因为朗读让孩子把书本、印刷品与愉悦画上等号。然而,很多时候,“不愉快”却和“阅读”与“学校”联系在一起。学习的经历可能是乏味的、无趣的、威胁性的与毫无意义的———接连不断的学习单、密集的发音练习,以及一考再考的小测验。如果一个孩子很少体验到阅读的“乐趣”,只遭遇到“无趣”,那他的自然反应就会是回避。
这种现象将我们带到阅读定律二:阅读是积累渐进的技能。这意味着,阅读就像骑自行车、驾驶汽车或缝纫一样:为了要做好,你必须去实践。你读得越多,就读得越好。
近25年的阅读研究证实了这项简单的公式———对任何性别、种族、国籍和社会背景的学生都适用。读得多的学生,读得更好,成绩高,在学校学习的时间长。相反,读得不多的学生,就无法很好地掌握阅读。在美国,不论大人还是小孩,大家读书都不多,因此阅读能力都不强。
为什么不多读书呢?因为根据阅读定律一,美国人在学校生活中获得了太多关于阅读的“不愉快”的信息,在家里又缺少“愉快”的信息,因此削减了对书本的好感。他们对书本避之恐不及,就好像小猫躲避热炉子一样。
Copyright (c) 2006-2024 武汉宏鹏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.